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气候中心。1995年1月,国家气候中心挂牌成立,隶属于中国气象局,为独立的司局级法人事业单位,是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同时也是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亚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评估中心和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承担着国家级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业务、服务和科研任务,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高质量服务。国家气候中心设置有12个部门:办公室、业务科技处(北京气候中心秘书处)、计划财务处、人事教育处(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监察审计室)5个职能处室,以及气候服务室(决策服务中心气候服务室)、气候预测室(东亚季风活动中心、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气候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气候变化室(气候变化中心办公室)、气候模式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业务系统发展与运控室7个科研业务处室,另外还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气候中心编制人数200人,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首席专家8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研究员(正研级高工)45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86人。国家气候中心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另外有一批国内外特聘专家、访问学者、交流预报员在中心开展合作研究。承担组织过国家和部门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较好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功地预测了1998年长江流域的严重洪涝灾害、2015年汛期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分布格局等。成功地监测预测了1997/1998年、2002/2003年、2004/2005年、2006/2007年、2009/2010年、2014-2016年等厄尔尼诺事件。每年为党和政府各级部门提供数百份气候和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材料。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工程及时提供了气候背景分析、气候趋势预测和未来区域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等决策服务材料。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已经建设成为一个集气候系统监测诊断分析、气候预测、气候影响评估、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研究和气候服务为一体的科研业务相结合的国家级气候业务科研中心。建成了一整套适用于中国和东亚气候特点的短期气候监测、预测、评价业务系统;建立了由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海-气耦合模式、东亚区域气候模式、高分辨率太平洋-印度洋模式、ENSO预测模式等组成的动力气候模式业务系统。初步具备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候中心要求具备的功能和能力。能向中国各级政府和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提供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产品有几十余种。未来将建设成为亚洲区域气候科研计划的协调中心和科研业务培训中心。实现国家级气候业教研资源的最优化使用和共享,提供我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系统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以及预估产品,为我国和世界其它国家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制定适应对策。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信息名称: | 国家气候中心 |
信息栏目: | 信息简介 网站链接 |
网址链接: | www.ncc-cma.net |
收录查询: | [百度收录] [360收录] [搜狗收录] [必应收录] |
网页版本: | 手机版 电脑版 |
本页链接: | http://wangaawbthj61.rpppo.com/ |